1、香砂健脾疏肝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】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砂仁8g川朴10g乌药10g丁香5g干姜10g山楂15g神曲12g麦芽12g甘草3g【功效】温中健脾,疏肝解郁。
【主治】萎缩性胃炎,属脾胃气虚兼肝郁者。症见形体消瘦,面色无华,神清倦怠,皮肤干燥;舌苔薄白,舌质淡,舌体胖大,舌边有齿痕,脉弦细无力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方中以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和胃,燥湿化痰;山楂、神曲、麦芽消食和胃;厚朴行气宽中除满;乌药、丁香行气疏肝,散寒止痛;干姜温补中焦,暖肝散寒;甘草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温中健脾,疏肝解郁之功。
【点评】邹老病理分析:脾胃为仓廪之官,主运化和受纳水谷,寒邪犯胃、饥饱失常或情志不畅均可以引起脾胃受损,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若情志不舒,则肝不得疏泄,横逆犯胃而作痛,日久必然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而迁延难愈。本方证虚实互见,故治疗肝脾同治,温中健脾,疏肝解郁,而收良效。
【验案】王某某,男,54岁,干部。1987年4月3日就诊。主诉反复胃痛10余年。10年前因情志不畅,出现胃部疼痛,以后常因饮食失宜或情志不畅症状加重。1986年4月经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: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。诊为萎缩性胃炎。几年来不时出现胃部隐痛,喜温喜按,有时痛连两胁,饮食减少,食后胀满,下午及夜间胀甚,大便溏,日行1—2次,肢倦乏力。检查:形体消瘦,面色无华,神清倦怠,皮肤干燥;舌苔薄白,舌质淡,舌体胖大,舌边有齿痕,脉弦细无力。诊断:萎缩性胃炎,属脾胃气虚兼肝郁者。治疗:温中健脾,疏肝解郁。以香砂健脾疏肝汤,水煎服。5月5日二诊:服上方25剂,胃及两胁隐痛消失,腹胀减轻饮食增加,精神好转,大便正常;脉象弦细,舌苔薄白,舌质淡红,舌体肥大。上方去丁香,加川芎8g,党参改为15g,嘱继服。7月15日三诊:上方共服40余剂,饮食正常,诸症消失,体重增加2kg。纤维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活检:胃黏膜呈轻度浅表炎。
2、沙参养胃滋阴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】辽沙参15g寸冬15g石斛15g知母10g花粉12g白芍12g山楂15g鸡内金10g赤芍12g陈皮10g乌梅肉10g丹参15g延胡索10g丹皮10g甘草3g
【功效】养阴和胃,活血化瘀。
【主治】萎缩性胃炎,属脾胃阴虚兼血瘀者。症见形体消瘦,神倦乏力;舌质红舌苔薄白少津,边有瘀斑,脉象弦细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方中沙参、麦冬、石解滋养胃;天花粉、知母清热以退虚热;山楂、鸡内金消食和胃以促脾胃运化;丹参、赤芍、丹皮活血化瘀;白芍、乌梅肉酸敛固涩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以养胃阴;陈皮理气和中,配合延胡索行气止痛以解肝脾之气机郁滞;甘草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养阴和胃,活血化瘀之功。
【点评】萎缩性胃炎,国际卫生组织于1978年将其列5种癌前病变之一。据国内卫生组织统计癌变率约为10%。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,近几年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定疗效,但由于该病病理变化不一,因而在辨证用药上也不统一。邹老对本病经多年临床治疗观察研究,认为其致病因素主要是饮食所伤和情志失调,导致肝胃不和,胃失和降,脾失健运,久而脾胃虚弱,健运失职,气机不利,胃部痞满。其病位在胃发病过程与肝脾密切相关,故脾虚为发病之本,肝郁气滞为病机变化之标。肝郁气滞,随着机体素质的强弱,阴阳的盛衰,亦可不经化热而成脾胃气虚,甚至阳虚证。所以邹老认为在临床上脾胃阴虚和脾胃气虚(包括阳虚)是辨证的内在病理依据,也是临床认证的两大证型。由于本病病程长,易伤中焦之气,因而不经化热而出现的脾胃气虚证多于脾胃阴虚证。此外肝郁气滞在两个证中均可出现偏于气滞,或气滞血瘀,或气虚血瘀,或痰湿较盛,或气郁化热,热盛伤津等兼证,在辨证中均需注意。本病治疗在脾虚是发病之本这一基础上,应分清气(阳)、阴虚证。气(阳)虚者宗东垣之说甘温补之;阴虚者遵医祖邹玺龙之论甘凉润养之。但二证均强调要疏肝理气,注意兼证。能使脾土敦厚,胃气和降,肝气条达,则胃痞自愈。
【验案】齐某某,女,40岁,干部。1987年5月10日就诊。主诉胃部烧灼感,饥不饮食已14年。1973年饮食失宜,出现吞酸,胃痛胀满。后不吞酸,自感胃中有烧灼感。1987年2次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,诊为萎缩性胃炎。现胃部仍有烧灼感,不断有隐刺痛,嗳气不舒,饥不欲食,每日进食约250g,喜食流质食物,食后腹胀,常因饮食不调而胀满加重。经服药效果不显而来就诊。检查:形体消瘦,神倦乏力;舌质红,舌苔薄白少津,边有瘀斑,脉象弦细。诊断:萎缩性胃炎,属脾胃阴虚兼血瘀者。治疗;养阴和胃,活血化瘀。以沙参养胃滋阴汤,水煎服。6月15日二诊:上方连服20剂,胃部烧灼感、刺痛基本消失,食欲好转,饮食增加,腹胀减轻。上方去延胡索,加党参15g以益气生津。其后随证加减,共治疗4个多月,诸症消失,日食主食400-450g,体重增加。经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,胃黏膜萎缩消失。
3、疏肝和胃消瘀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】柴胡4g生白芍15g广郁金15g炒白术12g生黄芪15g莪术6g淮山药20g鸡内金10g丹参15g蒲公英3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15g甘草6g
【功效】疏肝和胃,益气消瘀。
【主治】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,属肝脾气郁兼血瘀者。症见眩晕倦怠,面色少华,口苦纳呆,脘胀,隐隐作痛,脘部按之较舒,有时午夜胃内有烧灼感,得食稍安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方中柴胡、白芍、郁金疏肝解郁;黄芪配莪术、山药配鸡内金消补并进,补不壅中,消不伤正;蒲公英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清肝胃之郁热;丹参活血化瘀;白术补气健脾;徐长卿和胃消胀,止痛安神;甘草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疏肝和胃,益气消瘀之功。
【加减】舌红、口干等阴虚见证者,可加川石斛、北沙参、枸杞子等养阴之品;中寒甚者,加川桂枝、高良姜以温中散寒。
【点评】邹老病理分析: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“胃痞”、“胃脘痛”之范畴,其病检见肠上皮化生,易继发胃癌;故患者思想负担较重。本病目前尚未见特效药物,但邹老中医辨证施治,每奏佳效。其病位虽在胃,却与肝胆脾肾诸脏功能失常有关,尤以中焦气机之失调,更为病机之关键。患者多有饮食失节,饥饱不时,辛劳过度,或情志失调等因素,如不及时治疗,常致造成本病。故其病型往往表现为肝郁胃壅,或湿热中阻,或气阴两伤,或中虚气滞,或脾虚中寒等证型,且多兼挟混杂。故立法用药,必须面面俱到,既总体辨证,又具体施治,丝丝人扣,收效显著。方中玉蝴蝶为木蝴蝶之异名,可润肺、疏肝、和胃、生肌。
【验案】白某,女,53岁,干部。1988年12月15日就诊。主诉经常脘胀纳减,有时隐痛,已历8年。1982年秋季,常感脘胀不适,偶伴隐痛,时轻时剧,未曾介意,翌年有增剧之势,乃自服胃痛成药“胃必治”略有好转,旋又加重。遂去医院求治,仍作一般常规处理,病情未见减轻,延至1984年春季,做胃镜检查,始确诊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,对症治疗,中西药物并进,病情有所稳定。1988年因工作劳累,加之精神刺激,症情加剧,脘胀纳减,偶有烧灼感,便清,形体消瘦,神疲乏力,自觉不支,而住院进一步检查。复做胃镜;慢性萎缩性胃炎,伴肠上皮化生。经中西药物治疗,收效不够满意,思想负担较重,由友人介绍前来找邹老求治。检查:近年来体重减轻8kg,眩晕倦怠,面色少华,口苦纳呆,腕胀,隐隐作痛,脘部按之较舒,有时午夜胃内有烧灼感,得食稍安;便,日1-2行,夜寐欠实,多梦。苔薄黄,质 胖衬紫,脉弦细。诊断;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,属肝脾气郁兼血瘀者。治疗:疏肝和胃,益气消瘀。予疏肝和胃消瘀汤,水煎服。12月26日二诊:药后脘胀显松,谷略增,神疲减轻;苔薄,舌质衬紫稍化,脉细小弦,此佳象也。效不更方,前方益继进之,去柴、芍,加玉蝴蝶(千张纸)6g、凤凰衣6g,20剂。1989年1月20日三诊:体重增加3kg,脘胀减,眠食颇安,大便亦实。改予散剂以巩固之。处方:生黄芪120g,炒白术90g,术45g,山药120g,鸡内金45g,玉蝴蝶45g,凤凰衣45g,蒲公英120g,白花蛇舌草120g,丹参90g,广郁金90g,甘草45g,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5g,每日3次,食前半小时服。药粉服1989年3月24日,诸象均除,体重恢复62kg,自觉精神爽,乃复做胃镜检查:慢性浅表性胃炎,未见萎缩及肠化,基本治愈嘱注意劳逸结合以巩固之。
4、舒肝健脾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]乌梅10g柴胡15g白芍20g山药15g白术15g党参20g神曲20g售楂30g厚朴15g延胡索20g
【功效】舒肝健脾。
【主治】萎缩性胃炎,属肝郁脾虚者。症见神志清楚,面色无华,体瘦弱。舌质淡红,苔白厚,脉弦细缓弱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方中延胡索化瘀而止痛,祛久病停瘀之患。柴胡疏肝解郁,配伍白芍养血梁肝,以散标实;参、术、山药补脾之虚,培元固本;乌梅助肝脾化酸之力,用焦楂、神曲消食而健胃;厚朴理气宽中以除痞满之证。诸药合用,标本兼治,共奏解肝郁,健脾补虚之功。
【点评】萎缩性胃炎,按中医分型,无统一标准。据脉弦缓细弱,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。肝郁因脾虚,脾气不能人肝,曲直不能作酸,郁气横犯脾胃,致逆气作胀脾虚因肝郁无力疏土,故脾不运化,是其胀之来由也。诸药共奏解肝郁、补脾虚之功标本兼治,其证自愈。
【验案】黄某,男,49岁,干部。1981年12月11日初诊。主诉胃脘胀痛3年余。
1978年春起自觉饭后胃胀,未治疗,逐渐加重,遇情志不畅时尤甚,并有隐痛,经中西医治疗3年不效。其胀更重,不敢多食,食后1小时许胃胀难忍。大小便如常,口不渴,既往无吐酸史。检查:神识清楚,面色无华,体瘦弱;舌质淡红,苔白厚,脉弦细缓弱。胃镜检查报告:胃内壁黏膜红白相间,以白为主,有血管分枝透见。诊断:
萎缩性胃炎,属肝郁脾虚者。治疗:舒肝健脾。予舒肝健脾汤内服。12月18日二诊:
药后胃胀减轻,饮食增加,自觉有力,继服前方12剂。
1982年1月3日三诊:症状日减,大感好转,舌苔薄白,脉弦缓,嘱继服原方1个月后再复查。1982年3月21日来诊,诸症悉退,食欲大增。胃镜复查:胃黏膜呈粉红色,恢复正常,随访至今,未见复发。
【简介】邹玺龙:生于清代乾隆庚辰二十五年(1760),逝世于清代道光辛丑二十一年(1841),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白鹤乡朱厩村人,清代著名医学家,在云南省各地楚雄府、大理府、姚安府、大姚县、盐丰县、祥云县、宾川县一带行医,是彝族医学和邹氏家族中医学的开山鼻祖,他把中医学和彝族医学融汇贯通,擅长中医学、内科学、妇科学、儿科学、外科学、骨科学,屡起疑难重疴。在66年行医过程中,写下了六部非常珍贵的临床医案集录,给后代传承人留下了许多秘方、验方。
邹荣亮:生于1951年10月5日,中西医大学毕业,从事医学临床工作50多年中西医全科副主任执业医师。时任云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;云南省民族医学会常务学部委员,昆明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,是清代著名彝族医学家邹玺龙第六代后世传人,长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擅长中医学、内科学、外科学、儿科学、妇科学、骨科学,屡起疑难重病,在省内外发表了30多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,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,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。
5、萎缩性胃炎方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】黄芪10-30g党参15-20g甘草10-15g白芍30g茯苓30g桂枝10g当归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(或七叶一枝花)15-20g参三七粉3g(分吞)【功效】健脾益气,活血通络,清热解毒。
【主治】萎缩性胃炎,属气虚血瘀、夹有湿热者。症见胃脘隐隐作痛,绵绵不断,得食则减,纳少,乏力神疲等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【方解】组方补中益气与通络行瘀并举。黄芪、党参、甘草补中益气;白芍柔肝养血,能于土中泻木,与甘草配伍,酸敛甘缓,则肝脾和调而腹(胃)痛自除;桂枝温阳通络;莪术、当归、三七活血行瘀;蛇舌草/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;茯苓健脾利尿,为甘草之佐药,以防止甘草潴钠而引起浮肿。诸药合用,共奏健脾益气,活血通络,清热解毒之功。
【点评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繁杂,病因病机亦众说纷纭。邹老认为气虚、血瘀、湿热是其主要病因病机。该方针对性较强,疗效确切。因久病气虚,不可过用苦寒以损胃气。另外,近年来发现香茶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较好,故常加用之。
【验案】张某,男,49岁。1998年12月25日初诊。患者有胃病史22年。1998年
12月5日胃诊断:慢性类缩性胃炎:活检病理诊断胃窦部重度委缩性胃炎伴中化:液染色分型为不完全性结肠型;p(+*+)。刻诊:胃脱隐痛,吸气有味;苔黄白厚腻,脉细滑。处方胃方去党参加苍术。7天后复诊,腻苔已化,处姜胃方。连续服药32周,胃镜复查诊断: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胃底黏膜糜烂。活病理诊断:胃角慢性浅表性胃炎(活动期);胃窦黏膜慢性炎。未见肠上皮化生。
6、青宁茶(邹玺龙、邹荣亮)
【组成】苏梗10g厚朴10g炒白术10g炒积壳10g术10g淡吴黄3g3g石见穿30g
【功效】辛开苦降,理气通络。
【主治】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浅表性胃炎、胆汁返流性胃炎、胃癌癌前病属肝胃不和、气血瘀滞者。症见脘胁胀痛,纳减,恶心气,苔薄,舌质紫黯,脉或涩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;另有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制剂成袋泡剂,每包10g,每次2包,开水冲泡,代茶饮,1个月为1个疗程,连服3个程。
【方解】苏梗、厚朴行气宽中,化湿除满;枳壳、白术为枳术丸,健脾化湿,气消积,寓消于补;吴茱萸、黄连为左金丸,吴萸理气温中降逆,黄连降逆止呕、湿化痰,共奏辛开苦降之功;莪术活血化瘀,消积和络;石见穿清热解毒、散绪、迎研究,其又能清除幽门螺杆菌,预防胃癌,亦属辨病用药。
【加减】恶心、呕吐、暖气,加代赭石30g先煎,砂蔻仁3g后下;便秘,加侧黄6g;胁痛,加炒柴胡10g,延胡索10g;合并胆囊炎,加大金钱草30g,郁金10g食欲不振,加建曲10g,炒麦芽15g;气虚,加太子参15g,黄芪15g;阴虚,加北沙15g,麦冬10g。
【点评】本方根据医祖邹玺龙论述:“腑以通为用,胃以降为和”之说,采用通调法治疗慢性胃炎为其特色。若见胃癌癌前病变,宜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味;体虚者仍当扶正,做到既防癌又不伤正、不伤胃。
【验案】施某,男,49岁,2004年6月初诊。患者因胃胀痛、暖气返酸反复作3月余,在某院做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,并发现1.0cm×0.8的隆起,病理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、中度不典型增生,HP+,嘱其3个月后查,察其苔薄白而干、脉小弦。邹老先用三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,继用胃宁茶加药用苏梗10g,厚朴10g,白蔻5g后下,姜半夏10g,陈皮5g,淡吴萸3g,雅连30炒白术10g,炒积壳10g,炮山甲10g先前,煅花石15g,藤根30g,上方化裁服用4月余,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、 胃窦部隆起物已消失, 病理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,不典型增生与肠化均已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