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慢性胃炎

1、健脾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法半夏15g陈皮6g川楝子9g吴茱萸8g瓦楞子30g(先煎)高良姜10g焦神曲12g炒鸡金10g炒麦芽10g炙甘草8g。

【功效】培土制木,降逆止痛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,属于脾胃虚弱,或偏于虚寒者。症见中脘疼痛,呕恶泛酸,神疲乏力,纳食减少,舌淡苔薄白或腻,脉濡细无力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方中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法半夏、陈皮健脾益气,川楝子、吴茱萸平肝制木,降逆止呕;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;瓦楞子散结制酸。诸药合用,共奏培土制木,降逆止痛之功。

【加减】如见纳呆,便溏,口黏,苔厚腻,可加用苍术、厚朴燥湿;如湿盛不化,加肉桂丸;如并发上消化道出血,呕血,黑便,可加用阿胶、仙鹤草止血;如有呕恶,泛酸,嗳气腹胀,则加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枳壳等理气降逆。

【点评】本方是邹老在六君子汤、芍药甘草汤、左金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,邹老临床应用数十年,疗效较佳。

【验案】徐某某,女,42岁。1979年4月29日诊。中脘疼痛,腹胀,泛酸作恶,嗳气频作,脉细弦,舌质淡红,苔薄白。胃镜检查提示:胃窦炎。予上方加减调治半年,胃镜复查显示:胃及十二指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。

2、养胃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川石斛12g太子参15g川楝子9g延胡索9g芍药9g川连8g吴茱萸10g生甘草6g谷麦芽各12g佛手9g瓦楞子18g。

【功效】养胃益阴,平肝缓急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,偏于胃热者。症见胃脘疼痛,呕恶泛酸,或有口干而苦,胃脘灼热,脉弦细数,苔薄白或黄,舌质红绛或偏红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方中用太子参、石斛益气养阴;川楝子、延胡索理气化瘀;白芍、甘草缓急止痛;左金丸(黄连、吴茱萸)平肝抑木;瓦楞子制酸;谷麦芽、佛手理气消积和胃。诸药同用,共奏养胃益阴,平肝缓急之效。

【加减】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,两胁疼痛、易怒,口干而舌质红绛,可加焦山栀、丹皮、茅根、藕节等养阴清肝之品;如脘腹胀闷,加用枳壳、柴胡理气;如舌红苔光,口干甚,加沙参、麦冬、玉竹生津养阴。

【点评】养胃汤是邹老传承老祖邹玺龙的验方,用于慢性胃炎、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,偏于胃热者,临床应用数十年,疗效满意。

【验案】朱某某,女,38岁。1986年4月9日诊。胃脘疼痛、胀闷,泛恶,嗳气,口干且苦,舌质红,苔薄黄。钡餐摄片检查示:浅表性胃炎,胃下垂。以上方加减服药200余剂。于1987年2月13日钡餐摄片复查:上消化道未见明显病变、外形均正常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。

3、健中调胃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党参15g。白术15g降香15g公丁香7.5g姜半夏10g甘草10g。

【功效】益气温中,降逆止痛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,属阳虚气滞者。症见胃脘隐隐作痛,喜暖喜按,得食则减,食后腹胀,嗳气或矢气则舒,时吐清水,纳少,乏力神疲,手足欠温,大便溏薄等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方用参、术益气补中;半夏降逆和胃;甘草缓中止痛;公丁香散寒、降逆、止痛;降香止血定痛,消肿生肌。共奏益气温中,降逆止痛之功。

【加减】兼阳虚寒痛者,加肉桂5g,五灵脂15g;兼气滞不畅者,加佛手15g;兼停饮,泛恶欲吐者,加陈皮10g,茯苓15g,生姜10g。

【点评】本方系邹老传承老祖邹玺龙的验方,据现代药理研究,方中人参、白术有抗炎、抗溃疡的作用;甘草流浸膏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;降香乙醇提取物有镇痛作用。故其方适用于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炎等。临证应随症加减,并忌食生冷硬辣、油腻之食品。

【验案】房某某,男,44岁。1978年10月6日诊。胃病史10余年,空腹胃痛,得食则缓,喜热喜按,嘈杂泛酸,大便先硬后,矢气频作,胃有振水声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钡透及摄片检查,诊断为胃、十二指肠复合溃疡。服健中调胃汤加陈皮10g,茯苓20g,佛手10g,生姜10g。8剂后胃痛止,原方加减治疗1个月,复查钡透及摄片,病灶愈合,龛影消失。随访2年,一切正常。

4、疏肝理气安中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柴胡6g炒黄芩9g炒白术9g郁金15g香扁豆9g炒白芍9g炙甘草3g苏梗6g制香附9g炙延胡索9g八月札15g炒六曲6g香谷芽12g

【功效】调肝和胃,健脾安中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,属肝郁脾壅湿阻者。症见脘部胀满、疼痛,口苦,食欲减退或伴暖气泛酸,脉弦、细弦或濡细,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,舌质偏红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本方证其病在胃,但从病机分析,显系肝失条达,少阳津气不展,郁热犯胃侵脾,气机阻滞所致。治疗严格遵循邹氏医祖邹玺龙“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”的治法理论,疏肝胆以调升降,适燥润以和脾胃,纠其偏而达其平。方中柴胡郁金疏泄肝胆,升清解郁;黄芩苦寒沉降,泄热除湿;白术、扁豆健睥助运;白芍、甘草缓急安中;苏梗、制香附理气膈,温而不燥;延胡索、八月札调营止痛,散而能润;

六曲消胀化滞;香谷芽和胃助纳。合用,共奏调肝和胃,健脾安中之功。

【加减】疼痛较甚,加九香虫6g;胀满不已,加炒枳壳9g;胃脘灼热,加连翘9g(包),或炒知母9g;嗳气,加旋覆花9g,代赭石15g;泛酸,加煅瓦楞15g,海螵15g;嘈杂,加炒山药9g;苔腻较厚,加陈佩梗9g;舌红苔剥,去苏梗,加川石斛9g;

便溏加焦楂炭9g;伴腹痛,再加炮姜炭5g,煨木香9g;便结,加全瓜蒌15g,望江南9g;腹胀,加大腹皮19g;×线显示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,加凤凰衣6g,芙蓉叶9g;胃黏膜活检病理显示肠腺化生,加白花蛇舌草30g;腺体萎缩,加丹参。

【点评】邹老临床经验丰富,善治胃病,闻名彩云之南及云、贵、川三省。所创方药,验之临床颇具良效,本方亦复如是。然药多辛窜,有伤气耗阴之虞,肝郁湿阻用之相宜,而虚证则当禁用,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学习邹氏医祖邹玺龙名医家,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囿,是为高明学者也。

5、沙参养胃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沙参20g麦冬15g石斛15g白芍20g山楂15g知母12g鸡内金10g花粉12g丹皮10g鸟梅肉10g陈皮10g生甘草3g【功效】养阴和胃,理气清热。

【主治】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,属脾胃阴虚者。症见胃隐痛,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,嗳气,纳呆食少,少食即饱,胃中灼热嘈杂,口干咽燥,便于,身倦乏力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舌体瘦小,舌质红而缺津,少苔或花剥,脉细弱或细数等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脾胃阴虚证,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,胃主受纳水谷,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,喜润恶燥,燥则胃气热,失于通降,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,理气和胃。方中辽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花粉甘凉濡润,滋胃养阴;白芍、生甘草、乌梅肉酸甘化阴;

知母清胃中燥热;山楂、鸡内金、陈皮理气和胃,以防甘凉滋腻碍脾;丹皮清血热并

行血中之气。全方甘淡味薄,清虚灵达,滋而不腻,清而不泄,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,顺其升降之性,重在健运脾胃,选药精当,配方严谨,故疗效显著。

【加减】兼气滞者,加积壳10g,川子12g,郁金10g;兼血瘀者,加丹参15g,桃仁10g,延胡索10g;阴虚内热、胃逆嗳气者,加竹茹10g,柿蒂15g;心烦易怒,失眠多梦,加焦栀子10g,夜交藤30g;大便干结者,加火麻仁15g;兼脾胃气虚者,加党参10g;若大便出血,加白芨10g,黑地榆15g。

【点评】邹老尊崇老祖邹玺龙名医传授数十年临床经验,应用老祖验方。其为阴虚胃病而设,药症相符,收效颇著。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,但伍以陈皮、山楂、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。养阴而不腻膈,消导而不伤中,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。

6、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【组成】柴胡6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6g厚朴10g法半夏10g西党参10g白术10g生姜3片

【功效】调和肝脾,行气消痞,补消兼施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,属肝郁脾虚兼有气滞者。症见胃脘、腹部胀痛或胀满,牵及两胁,或胃脘至脐腹终日痞满不畅,大便稀软,舌苔薄白,脉弦缓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本方是祖方调气四逆散与朴姜夏草参汤合方组成。柴、芍为肝药,所以能疏肝理气,调和脾胃;芍、草相伍,可以除血痹,缓挛急,有缓急止痛之效;枳、芍相伍,在《金匮》中治妇人产后腹痛,实则有和营消满之功;枳、术相伍有行气化湿之力;朴、夏斡旋中州气机之枢;佐以参助气补虚。诸药合用,共奏调和肝脾,行气消痞,补消兼施之功。

【加减】肝有余,则加郁金,香附;脾虚不足而纳呆、嗳气,加炒谷麦芽、炒内【点评】本方立旨之病机在于邹老用以肝脾不和,虚实兼夹,凡临床符合从肝论治的虚实兼夹的脾胃及腹部疾患,邹老习用此方加减。临床上胃脘及腹部胀痛者用行气药罔效,必然要考虑到其气虚的一面,在行气药中加补气药可取效,亦有腹胀气滞者用补药而愈补愈胀者,又势必要加行气药。本方邹老在魂理肝气的基础上兼有补泻兼施,补中有消,消中有补,对气虚腹胀者正合病机。

【验案】廖某,女,46岁。2003年11月8日初诊。患者1年前因胃脘至脐周部隐隐作痛不适服

用过多种中西药,疗效不稳定,每于饮食不慎则隐痛会加重,并时有嗟气,腹部胀感。诊其大便稀软,小便尚可,舌质淡,苔薄黄,脉弦弱。治从调和肝牌,补虚消店入手,处方:柴胡10g,枳壳10g,白芍10g,厚朴10g,法半夏10g,郁金6g,香附10g,苏梗10g,党参15g,白术10g,炙甘草6g,生姜3片。7剂而诸症大减,再服7剂巩固,随访年余病情稳定。

7.通降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代赭石30g(先煎)姜竹茹5g炒枳壳10g雅连3g姜半夏10g玉蝴蝶5g制大黄5g炒白术10g蒲公英30g郁金10g【功效】清胃利胆,降逆宽中。

【主治】急慢性胃炎、胆汁返流性胃炎,属胆胃郁热者。症见胃脘灼痛,呕吐,嘈杂,烧心,大便偏干,舌红苔薄黄,脉弦数等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方中姜竹茹、蒲公英、雅连清胃泻火,止呕和中;代赭石、姜半夏降逆和胃,消痞散结;枳壳下气宽中,除胀利胆;制大黄泻火导滞,行瘀通经;玉蝴蝶疏肝理气,护膜生肌;白术健脾益气,化湿和中;郁金行气解郁,利胆和络。诸药合用,共奏清胃泻火,利胆降逆,宽中消痞,和络护膜之功。

【加减】若泛酸、嘈杂,加炙乌贼骨15g,煅瓦楞15g以制酸止痛;气虚神倦乏力,加党参15g,黄芪15g以健脾益气;胃阴虚见嘈杂似饥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者,加麦冬10g,玉竹10g以清养胃阴;脘痛牵及两胁,加炒柴胡6g以疏肝和络;胃寒苔白者,去竹茹、蒲公英加干姜10g,淡吴萸3g以温中降逆。

【点评】邹氏医祖邹玺龙云:“诸逆冲上皆属于火”、“胆随胃降”,清降通利为本方的特色,方中制大黄清降利胆,通腑和络,无便秘者亦可用之,便秘者可根据体质用制大黄10g或改用生军15g后下。

【验案】张某,男,62岁,2006年3月12日初诊。患者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,术后1周,胃脘灼热、疼痛,晨起呕吐黄绿苦水,白天食入即吐,烦躁口苦,大便干结,三四日未行,舌质红,脉沉弦。考虑为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,用通降汤加减,清胃泻火,通腑降逆,方用代赭石30g(先煎),炒柴胡6g,郁金10g,法半夏10g,陈皮5g,炒枳壳10g,制大黄10g,全瓜蒌15g,服2剂后大便通畅,呕吐稍减,原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,除胃脘嘈杂外,诸证均除,体重增加。

8、加味温胆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法半夏10g炒竹茹5g炒枳壳10g陈皮5g茯苓15g胆南星10g菖蒲10g郁金10g甘草3g

【功效】理气化痰,清胆和胃。

【主治】急慢性胃炎,胆汁返流性胃炎,神经衰弱,肾功能不全的呕吐等,属胆胃不和,痰热内蕴者。症见夜寐不安,胃脘疼痛,恶心呕吐,惊悸不宁,烦躁,舌苔黄腻,脉象弦滑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法半夏降逆和胃,燥湿化痰;竹茹清热化痰,止呕除烦;炒枳壳行气消瘀;陈皮理气燥湿;茯苓健脾化湿,宁心安神;胆南星清热化痰,熄风定惊;菖蒲开窍安神,化湿和胃;郁金行气活血,利胆清心;甘草调和诸药。共奏理气化痰,清胆和胃之功。

【加减】兼胆汁返流,恶心呕吐者,加代赭石30g,金钱草30g,降逆利胆;夜寐不安,加丹参15g,珍珠母30g,炙远志10g;癫痫,加制僵蚕10g,全蝎末2g(另吞),明天麻10g,熄风止痉化痰;烦躁不宁,加合欢皮,疏肝解郁;热重,加雅连3g;大便干结,加灸大黄10g。

【点评】本方为清热化痰,清胆和胃的主方,临床用于急慢性胃炎,胆汁返流性胃炎,神经衰弱,癫痫,肾功能不全的呕吐等,属胆胃不和,痰热内蕴者,收效颇佳。方中竹茹可用姜汁炒制,既可止呕又能清化痰热。胆南星乃南星加胆汁炒制,既能清化痰热,又能熄风止痉。

【验案】李某,男,41岁,1985年9月30日初诊。不寐3月,每日仅能睡1-2小时甚至通宵不寐,后服2-3片安定罔效,来门诊求治。患者精神异常紧张、烦躁,食欲欠振,口苦,精神焕散、注意力不集中,不能工作,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此痰热内蕴,心神不宁。用加味温胆汤。药用法半夏10g,炒竹茹5g,胆南星10g,炒积壳10g,陈皮5g,菖蒲10g,炙远志10g,郁金10g,丹参15g,雅连3g,莲芯5g,合欢皮30g,甘草3g。一面做思想工作,解除其恐惧心理。5剂药后睡眠增至三四小时,3周后睡眠如常。

9、调胃护膜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白术10g枳壳10g香附15g延胡索15g茯苓20g莪术10g丹参15g蒲公英20g甘草3g

【功效】调畅气机,和胃护膜。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,属脾虚气滞者。症见胃脘痞闷或胀痛或烧灼痛,食后尤甚,常伴暖气、泛酸、纳差,舌质红,苔薄白或腻,脉左关弦,右关缓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方中白术补脾胃燥水湿,枳壳行气滞除痞满,补消兼施,互相为用,共达升清降浊,舒畅枢机;香附行气滞,消胀痛;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,促进损伤胃黏膜修复;茯苓健脾利水,其药理旨在消除组织中的水肿,使幽门管得以通畅,配合积壳,促进胃内容物包括潴留的液体下人十二指肠,小肠得通,运化亦随之改善;莪术疏通瘀滞,药理作用改善微循环,保护胃黏膜,促使损伤胃黏膜康复;丹参童在活血配合茯苓、莪术改善胃黏膜水肿充血;蒲公英味微苦而性寒,清热而不伤胃,能杀幽门螺杆菌,具有健胃和消炎双重作用,且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上皮生长;甘草有保护胃黏膜作用。诸药合用,共奏调畅气机,和胃护膜之功。

【加减】辨证属脾胃湿热,加黄连、厚朴;肝气犯胃,加柴胡、白芍、婆罗子脾胃气虚、加黄芪、党参;寒凝气滞,加毕澄茄、高良姜;胃阴不足,合芍药甘草场。配石斛、麦冬、乌梅;血瘀胃络,合丹参饮,或加用丹参滴丸;胃脘剧痛,加延胡索五灵脂;烧心泛酸,加海螵峭、淅贝母、煅瓦楞子;萎缩性胃炎,加黄芪、枸杞、股兰;合并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,加白花蛇舌草、天花粉;幽门螺杆菌感染,属脾虚加党参,湿热加黄连,实热加虎杖,气滞加厚朴,血瘀加三七,阴虚加乌梅、阳虚加桂枝等,以上药物均有抑杀HP感染的作用,又达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。

【点评】邹老病理分析:慢性胃炎以胃脘痞闷或胀痛为主要症状,其病机多为脾胃虚弱,气滞血瘀的虚实夹杂,选用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壳、香附、丹参以补通兼施;又常表现寒热错杂,配以白芷、莪术、蒲公英温清并用。是一组综合药性、调动药效的配伍方法,从而达到调补正气,消除胀痛,畅通气血,修复黏膜的目的。方中白术与枳壳用量,应根据虚实而调整用量,若无虚实偏重,二者等量应用;因虚而致满,白术量多于枳壳;因滞而致虚,枳壳量多于白术。

【验案】张某,男,43岁,2006年11月20日初诊。症见胃脘痞闷,食后尤甚,暖气得舒,大便不畅,舌黯红、苔薄腻,脉左关弦,右关缓。素有饮酒,抽烟嗜好。胃镜提示;慢性萎缩性胃炎;病理报告;全层胃黏膜中度慢性萎缩性炎,腺体增生、肠化。先用西药治疗,其效不著。邹老细审其证为脾运不健,胃气失和,胃膜受损,治以健脾行气,和胃护膜,取调胃护膜汤加减。处方:白术10g,枳实10g,香附10g,丹参15g,莪术10g,茯苓15g,佛手10g,绞股兰15g,鸡内金10g,全瓜萎20g,甘草3g。药服10剂,胃脘痞闷消除,大便通畅,食量增进,舌脉同上,循前方去内金瓜萎。继服10剂,胃脘痞闷未作,食多时有微胀,兼见睡眠多梦易醒,前方加石菖蒲6g,炙远志6g,酸枣仁30g。继服10剂,胃脘舒畅,睡眠好转。原方去石菖瘤、盛志、枣仁,加黄芪20g,继续调治两个半月,胃镜复查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。

10、加味良附汤(邹玺龙、邹荣亮)

【组成】香附10g良姜4-6g生芪20g白及10g三七粉2g(分冲)苏梗10g苏子10g茯苓15g半夏6-8g乌贼骨10g煅瓦楞子10g延胡索20g米壳4-68白芍10g

【功效】温健脾胃,调畅气机

【主治】慢性胃炎等,属脾胃虚寒、气滞不舒者。症见胃脘或胀或痛,痞满,返酸,暖气,口苦,腹泻或溏或便秘,心烦失眠,面色萎黄,乏力纳呆,舌脉均见虚证之候,每遇饮食生冷刺激,饮食不均或生气,劳累均复发或加重。

【用法】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
【方解】香附味辛性平而不寒不热,疏肝调理气机,行气止痛;高良姜温中止痛,善于温散脾胃寒邪,止痛,止呕;《本草汇言》言良姜:“若治脾胃虚寒之证,须与参、芪、半、术同行尤善,单用多用,辛热走散,必耗冲和之气也”,故配用生芪、白及、三七粉、茯苓健脾益气,生肌,修复胃黏膜,脾阳温润,可运化水湿,代谢水液;半夏燥湿化痰,降逆和胃止呕;乌贼骨、煅瓦楞子,制酸止痛;苏梗、苏子行气宽中,降气润肠通便;延胡索、米壳行气止痛;白芍活血化瘀,合甘药,酸甘敛阴,缓急止痛。诸药合用,共奏温健脾胃,调畅气机之功。

【加减】肝气犯胃化火,加郁金20g,焦栀子10g,淡豆豉10g,清火疏肝;伴胃阴虚,加麦冬12g,菟丝子15g,葛根12g,甘凉濡润养阴;便秘者,加当归、桃仁、肉苁蓉各10g,养血活血,润肠通便;瘀血明显而舌黯红,加丹参20g,红花10g,炒灵脂10g,活血化瘀止痛;痰浊上泛,加白叩4-6g,川朴10g,云苓20g,燥湿化痰浊;饮停胃脘,加桂枝6g,白术10g,健脾温中化饮;脾胃气滞,加香橼10g,佛手10g.疏理脾胃气滞止痛。

【点评】邹老病理分析:胃脘痛久病多虚,久病多寒,久病多瘀,治疗重在温健脾胃,调畅气机,宗李东垣之法,“凡脾胃不足之证,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”,方用加味良附汤,其中生芪、白及、三七粉为必用之品,修复胃黏膜。煎服法方面,嘱患者空腹服药后,平卧20分钟,并在床上翻滚几次,以利药物和胃黏膜充分接触,药效发挥充分,有利于胃黏膜损伤的恢复。

【验案】患者葛某某,男,35岁,于,2004年4月15日初诊。患者于3年前开始出现胃腕痛,间断用药(具体不详),症状时轻时重,1周前饮食不慎,胃脘痛加重,做胃镜示;慢性胃炎(黏膜水肿脱落)、十二指肠球炎。现症;胃脘胀痛,烧心、返酿,空腹及夜间痛甚,有时大便糖,眠安;舌黯红,苔薄白,脉沉弦。既往嗜酒多年。辨证为脾胃虚寒,胃失于温养,且久痛多瘀。治以温胃健脾止痛。处方:香附10g,高良姜4g,广木香6g,炒灵脂10g,延柄索10g,米壳4g,白及10g,煅瓦楞子10g,乌贼骨10g,杭芍12g,香6g,佛手6g,生黄芪20g,云苓20g,炒白术10g,三七粉3g(分冲),4剂。银忌生冷油腻之品,劳逸结合。药后胃腕痛减轻,无烧心、返酸,舌晶红、苔薄白,脉沉弦。原方不变5剂,症状缓解。上方去米壳、延胡索,7剂巩固疗效。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