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,下放到农村去」的伟大号召下,乡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,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成功了,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,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新。

在缺医少药,医疗资源奇缺,看似无法办到的事情,神奇般地办到了,这有两大好处,一是把医院直接安在了村中,让「赤脚医生」上门服务,二是汇集了民间的所有中西医人才,保存了这一块宝贵的医疗资源。

村医在农村,那是相当受人尊重的,这从称呼上,便可知道,人们往往称呼某某医生,或者是某某大夫,再就是某某先生,鲜有直呼其名的。

这虽然是传统的习惯,对医生的尊重,但是从中也能知道,村医在村中所起的作用,那是非同小可的。

最早的乡村卫生室,是由几名村医轮番值夜班的,村民有患病的,可直接去敲门求医,若遇稍重点的患者,村医便会背起药箱,到患者家中去服务,连一絲一毫的迟疑都没有。

那时常常看到村医们,身背药箱走街串巷的场景,却也不分什么时候,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,大量的患者被他们留在了村里治疗,非重症不去医院,减缓了大医院的压力,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。

要说村医最大的贡献,还是在防疫预防这一块,有一位网友发表评论云:

「赤脚医生的贡献:打预防针,宣传卫生知识,新法接生,消灭天花、麻疹、钩端螺旋体、肌膸灰质炎、流脑、乙脑、黄疸肝炎、肺结核、百日核、白喉、破伤风等各种流行病,做出了巨大贡献。」

这位网友很可能就是当年的「赤脚医生。」这是很符合实际的,当年村中打防疫针,村医是主力军,统计数据,也是村医为主,他们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,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至于说到村医的医疗技术,当时大多去「卫校」和医院,实习和培训过,有的还多次进修培训,都具有一定的医术水平,有一位村医十分自负地说:

「现在三甲医院的研究生,还不如当年的赤脚医生。」这是有什么样的医术壮胆,才说出这么自负的话语。

另一位村医就发出这样的感叹:「国家醒醒吧,只有加强基层卫生技术改革,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。」这都是在为基层的医疗而呼吁,只有把基层医疗做大做强,才是唯一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。

基层患者占的份额非常大,散布在广大的农村,医疗只有解决了这部分人的看病问题,才算真正成功了。

因此说,村医的基础和舞台,就是在基层,基层也离不开村医,这是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的。

今后的发展,正如别篇文章所提到的,大医院的费用会越来越高,越来越不适合基层患者就医,村医和卫生院的工作,就显得尤为重要,一定会成为基层患者所依赖和必需的。

生病长灾,头痛脑热,是非常常见的疾患,也没有必要去大医院,花费巨款做全面检查,现在大医院,以各种检查为主,不检查似乎就不会看病了,这是医疗的落后,还是利益的进步,谁也分不清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